[前言] 「咬肌」我把它稱為顳顎關節的The Answer,一起來認識這條肌肉
[名字]咬肌 Masseter
[起點]
顴弓(inferior border and medial surface of zygomatic arch)(目前大部分的教科書上被分為淺支、深支)
[止點]
下頜骨咬肌粗隆(下頷骨轉角處)
[神經支配]
三叉神經
[動作]
主要在做需要用力的轉軸運動(往鼻子的方向)
就是咀嚼的動作啦!
[失能會產生的症狀]
(1) 牙齦敏感
(2) 後牙區不知名的牙痛
(3) 下頷骨不舒服
(4) 外耳道不舒服
(5) 夜間咬牙磨牙
(6) 咀嚼肌肥大?!
[點評] 妳/你必須知道的十個咬肌的知識
1) 咬肌(淺支)在肌肉的成分分析上會發現是一條快肌非常明顯的肌肉,也就是很容易疲乏,一旦長時間疲乏缺血,就會開始產生肌肥大的問題。
2) 我們常說的咬合力,其實就是指咬肌的肌力,以科學指標上,人類的咬合力約40公斤。
3) 咬肌是顳顎關節上,造成力矩最大的肌肉,是保護顳顎關節最有利的選手。
咬合力掉越多,關節也越容易退化。顳顎關節退化,也會導致咬合力下降;所以很多老人家都不喜歡咬硬的東西,主要就是顳顎關節退化
4) 在 2020 年臺灣的最新研究中,發現肌少症造成的全身肌肉質量減少、肌力下降,除了在四肢外,也會影響與吞嚥相關的肌群肌力(包括:咀嚼肌肌力〔咬合力〕及舌頭肌力)下降。
也就是肌少症的人會看到咬肌有萎縮的現象。
延伸閱讀:非常厲害的臺灣牙科醫師的研究 Assessment of Tongue Strength in Sarcopenia and Sarcopenic Dysphagia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
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34249993/
5) 根據科學研究,進行咬合動作時,大腦電訊號的位置會產生在動作區及認知區。
咬合力的改變,可能會使大腦動作區和認知區的活化程度大幅下降,可以做為預測失智症的重要指標。
6) 研究發現,咬肌在用力做咬合動作時,測試者身上的頭夾肌、頸夾肌、提肩胛骨肌、胸鎖乳突肌、舌下肌、劍突上肌發現有共同收縮的狀況。
咬合不是一個符合人工力學的動作,在咬合的同時,會啟動更多脖子的力量在幫忙,所以咬合力低的人,在咬合的過程,脖子的力量會更多。
延伸閱讀:妳知道?! 妳在吃東西時,脖子也在用力
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29761534/
7) 咬肌太大,咀嚼肌肥大,外表不好看XDDDD
8) 近期科學家從大體解剖發現,人類可以分出第三個端點的咬肌,是從顴弓接著到下顎骨冠狀突上;研究發現,這條肌肉除了輔助淺支做咬合外,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,是做下顎後縮和上抬的動作,科學家命名為coronoid layer(冠突支)
股四頭肌有四個頭、肱二頭肌有兩個頭、咬肌有三個頭(應該改名叫咬三頭肌?)
延伸閱讀:科學家找到的咬肌第三個頭
https://www.livescience.com/new-body-part-in-jaw-discovered?fbclid=IwAR2zDbWLQCpjnjfNNLUGNxN1gQ0WxEgm0hnBdVE7LjV8Wx7IqcsH8-OIQQ0
[重要性]★★★★★
咬肌是顳顎關節上咬合力的來源,一旦咬肌無力會造成很多問題,但卻很多人會因為咀嚼肥肥大,用肉毒打爆他,殊不知有力的咬肌才是證明顳顎關節健康的True Answer
顳顎關節評估需要提前預約,有更多問題請加LINE ID: @xdj4596c